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汉字“繁简之争”,折射文化态度

  发布时间:2015-03-09 08:29:12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提议可选择一部分繁体字增加到小学的课本里,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由让人想起春节前夕,有社科院专家发表过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汉字还有简化空间。其实,“繁简”之争由来已久,不是一个字多几笔少几笔那么简单,其折射的是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汉字既然都简化了几十年了,再恢复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废简派”往往被视为是“瞎折腾”。观念的差异不是关键的,就算社会可以达成恢复繁体字的共识,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要真正实行起来可没那么简单,现在用惯了电脑和手机的人,往往提笔都要忘字,更别说去记那些复杂的笔划了。

    其实,我国的语言文字法规定,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是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只是,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容乐观,繁体字只是其中之一。

    如何对待繁体字,也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态度。冯骥才委员在小组讨论中直言佩服日本、韩国的文化策略,并以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为例进行了反思。确实,丢掉文化传统,伤害到的是民族精神,而没有文化的强大,经济再强大也是“泯然众人”。

    冯小刚的提议最值得深思的,并不只是要不要恢复繁体字的问题,而是繁体字教育该不该有的问题。至少,冯小刚看到了这种教育在现阶段的“缺席”,最终指向的是对文化态度的反思。如果老祖宗的文化最后到了无人可识的地步,那无疑是令人悲哀的。把繁体字作为“选修课”一样,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保留一点火种,也许是一种现实的做法。

责任编辑:吕海龙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5-3-9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3700550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