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法治故事如同小说艺术创作,需注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背景“三个要素”。
日前,“中国法院手机电视APP”正式开通上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开通仪式上强调,要充分运用手机电视平台,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不断创新的方式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好声音。
中国法院手机电视APP的开通以及法院官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无疑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有效载体。面对日益多样的“舞台”, 如何讲好法治故事,积极回应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关切和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笔者认为,讲好法治故事如同小说艺术创作,需注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背景“三个要素”。
讲好法治故事,人物要生动鲜活。法治故事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图片、漫画,还是文字报道、微电影,都离不开对人物的表现和塑造。法官与当事人自然是故事的主角,讲好法治故事就是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刻画,让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其中对法官形象的塑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态既要符合法官职业特点,同时也要有血有肉、可亲可感,不能只为强调法官的庄重威严而忽略其所彰显出的人文关怀,避免人物概念化、公式化,要用典型化的形象积极展现人民法官的职业风采和公正廉洁的司法作风,从而让群众通过法治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官、信任法官。
讲好法治故事,情节要入情入理。一则故事能否深入人心,情节安排尤为重要。在创作法治故事时,创作者不能闭门造车凭空编造,而应多深入审执一线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只有走下云端,接上地气,法治故事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言“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在情节设计上,既要注重表现形式的引人入胜,也要尊重事实合情合理,通过情节的推进充分阐释作品主题和展示人物情感。同时,注重在故事中准确传达相关法律法规,让受众闻有所乐、思有所获,并充分借助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媒体媒介,及时准确地传递司法“正能量”,不断增强人民法院司法信息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讲好法治故事,背景要真切可感。环境背景的成功表现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还可以深化作品主题。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是法治故事离不开的土壤。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将环境背景生动细致地展现出来,法治故事才会真切可感、才能让群众接受认同。创作法治故事时,要注重挖掘和表现案件矛盾发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让百姓在与故事内容的共鸣中更加深刻地感受法治故事的主题。在传播中国法治好声音的同时,让每一个法治故事的聆听者都成为孝道文化、家庭和谐、社会诚信的推动者,共同营造崇尚和谐、友善、诚信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