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起普通的离婚案件开庭竟招来86名群众啸聚法庭,高呼“还钱”口号哄闹,使庭审无法进行。对此,山东省禹城市人民法院房寺人民法庭依靠驻地镇党委政府,迅速启动了多部门联动联调机制,很快化解了这起因离婚纠纷引发的群体经济纠纷“连环案”。如今,此事在禹城市推进依法综治工作中被传为佳话。
男女对簿公堂 众民啸聚法庭
2015年2月15日(农历腊月廿七)上午,临近年关,禹城大街小巷灯笼高挂,处处呈现出一派春节祥和气象。然而在禹城法院房寺法庭,法官们却在有条不紊地审理一桩普通的离婚案件。突然,一阵嘈杂哄乱声在法庭外面响起,农用三轮机动车、拖拉机的“突突”声、人们的大呼小叫声等混成了“一锅粥”,从车上下来80余名村民。不大的法庭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他们个个群情激奋,高喊着离婚案件两位当事人的名字,让他们“还钱”,场面尉为“壮观”,导致庭审无法正常进行。
本是一桩再普通不过的离婚官司,何以引发这么多村民集体“地震”、啸聚法庭?法庭庭长王德柱等法官不得不宣布休庭,立即着手考虑现场平息事态的对策。
夫妻瞒天过海 离婚隐瞒债务
经过与群众代表座谈,法官很快弄清楚原委。原来,对簿公堂要求离婚的夫妻李某和司某,多年来在禹城房寺街经营一家馒头房,因馒头口味不错,加之夫妻两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生意一度做得红红火火。后来,夫妻俩又做起小麦代存业务,即村民把小麦存放在他们的馒头房,可以随时兑换成馒头吃,多余的也可以随时卖给他们。由于夫妻俩信誉好、善经营,附近村民都愿意把小麦存放到他们那里,一来二去,久而久之,竟有80余户村民在他们店里存放小麦十余万斤。
不久前,夫妻俩因感情发生裂痕而走上离婚的道路,在开庭审理这天,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瞒所有共同债务。
“他们离了婚,这存的麦子找哪个要?”得知夫妻俩要“散伙儿”的消息后,存小麦的村民们都恐慌起来,纷纷赶到法庭围堵他们要说法,于是发生了2月15日这天群众啸聚法庭的一幕。
启动联调机制 案结事了人和
了解情况后,王德柱等法官们一面出面安抚、疏导群众,向群众宣讲法律,并以登记债权的名义转移了农户们急躁的情绪。一面严肃地教育夫妻俩,促其端正态度,如实交代了所有债权、债务情况。
当得知夫妻俩把小麦转移存放到附近的一家面粉厂时,法官们马上驱车赶到该面粉厂,保全了他们存放的6万余斤小麦,并做通面粉厂负责人的工作,以市场价格变现小麦款。
考虑到涉及农户较多,面临年关有触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的可能,房寺法庭及时向驻地镇党委汇报了有关情况,立即启动了多部门联动联调工作机制。于是,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协助法庭研究制订了周密的处理方案,齐心协力开展联动联调工作。
事发次日,房寺法庭的法官与司法所、派出所及村“两委”的工作人员一起组织存小麦的农户对账,当日兑付了74户农户90%的款项,未及时兑付的农户也与夫妻俩达成了和解。就这样,一场一触即发的群体性经济纠纷就这样化解平息,80余户村民可以无忧无虑地过个大年了,房寺镇一带又恢复了昔日的祥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