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苑文化 -> 法官随笔

学生的圣殿 和成人的盛宴

发布时间:2015-06-15 11:41:28


    每个夏天都有那么几天,躲也躲不过地被高考刷屏。

    作为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没考的,正在考的,考过的,孩子在考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都给予了十分的关注,如同赶赴一场盛宴。

    关注点有很多,作文题可以讨论讨论,各省难度不一也可以再吵一吵。今年夏天,最热的点是作弊事件。

    南都记者卧底,引发舆论混战,法律专家、传媒学者、各路媒体纷纷跑出来:替考犯不犯法?卧底采访违不违规?记者是“侠之大者”还是“钓鱼执法”?吵成一锅粥。

    这场争论的许多问题已经争论了许多年,自然不是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搞得清楚的,只说此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高考舞弊问题的高度关注,记者加一分。

    舞弊问题太多,辽宁就查出来一批,河南甚至动用了无人机来巡视考场,这无人机甚至惊动外媒。

    为什么要舞弊?

    这个问题太傻,前文已说,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虽然夸张,但也不算太过。

    高中时候老师的话言犹在耳:现在考试作弊给谁看啊,有本事高考你作弊去。对于高考作弊,老师们不但不否定,甚至隐隐有鼓励的意思,在不被抓住的前提下,能够多得几分,成绩差的考好一点,成绩好的更好一点,不管通过什么手段,想必都是喜闻乐见的。

    家长们想的想必也差不多。甚至有传言,说某县为了提高升学率,向监考老师行贿(由异县老师监考),集体“放水”,还特意把差生和优等生安排在一起,方便作弊。

    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有点假,当时却也滴滴答答流了一地的口水。

    这些事例大约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为何高考舞弊泛滥而难治。高考作弊不仅是一部分学生的意愿,更是一部分家长的、老师的、学校的。

    那样组织严密的替考组织,显见不是考生能办得到的。在“一考定终身”这样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诚信能值几分,实在不好说。

    虽然一部分人喜闻乐见,高考作弊却也是最令人难忍的。难忍在于高考作为这个社会唯一看起来十分公平的选拔模式,其高度相当于一座圣殿,圣殿受到玷污,谁人能忍。

    人才的选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许多人上升的唯一通道。在古代,出现科场舞弊案,那是要龙颜大怒,血流成河的。

    而今,这力度是远远减弱了。

    不是不处理,专家列举了,组织者要入刑,参与者要受处罚。怎么解决,专家也开了不少药方。

    设置一条考试作弊罪,从立法上解决。

    改变“一考定终身”,从教育方案上解决。

    改变“一考定终身”,看上去很美好,只是,如何改变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改变了又能取得多少效果,难以名状。只要这个社会还崇拜学历,只要改变命运的诱惑还在,黑幕不出现在这里就会出现在那里,自主招生的丑闻也早成旧闻。

    如果,我们并不依靠高考来改变命运;如果,读名校不再是上升的唯一渠道;如果,全社会都改变观念,尊重每个人的人生选择,蓝领和白领一样过上体面尊严的生活,那是不是,这样铤而走险的行为会少一些。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总有一些人不适宜书本,不擅长考试,但他们或许长袖善舞或许心灵手巧或许天赋异禀,他们总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不散发出光芒,也可以将平淡的日子过得岁月静好。

    颂扬高考状元、哈佛女孩,倒不如赞美一下人类基本的品格。只是这样的想法,比改变“一考定终身”还要虚无缥缈得多了,不如,就从尊重我们身边每一个正直、诚信、善良的普通人开始吧。

责任编辑:吕海龙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5-6-15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3703377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