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苑文化 -> 审判文化

正德以厚生 廉洁以为民

发布时间:2015-12-29 16:27:59


    “德”者,一谓之慎;二谓之廉;三谓之学。何为慎?慎权力,慎嗜好,慎言行。何为廉?清自律,洁自好,省吾身。何为学?学官德,学业务,学先进。

    泱泱中国,早已确立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根本。道德与良知,修身与正德是中国古代从政者为人处事、为官理政的精髓。西周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秦遵守“五善”“五失”考课原则,唐为“四善二十七最”,明推“礼乐者治本之膏梁”,清有“论才则必以德为本,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将中华古训放之于现阶段,官德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遵守职业操守,廉洁从政。

    如何廉洁?首先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官员是社会的一杆标尺,他们爱好什么、追求什么,对社会大众具有极大的暗示、导引和示范作用。这就要求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其次要进行“立志”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一旦树立,就会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从而远离腐败与堕落。志向越高远,抵御腐败诱惑的力度就越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志。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安定群众。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倡导树立大志,做到抗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最后要重视“知耻”教育。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财而富起来,更是可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共同构成完整体系,促成健康向上、知荣明耻社会风气的形成。

    如同由俭入奢易,由廉入贪也易,当道德遭遇利益,坚守廉正还是图利染污,无疑是一道检验品行拷问灵魂的严峻试题。清贫之士一到花花世界,位卑之吏一旦占据要津,还能始终如一地明理尚节,义不苟禄、仁不遗亲,是百姓之幸、政府之幸、国家之幸。然而廉政也绝不能简单的和不贪污、不腐败、不犯错画等号。从政者需要恪守为民之责,了解福民之需,多行利民之事。否则,即使不贪不腐,也难符廉政之实。

    “德”是状态,是身心相应,是体察生命中的和谐、完美状态。“廉”是追求,是积蓄力量,是社会发展中的默契、智慧准则。更是一尺标杆,是服务民生,是朝气蓬勃,是国家强盛不衰的固化于制、实化于行的精髓。

责任编辑:吕海龙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3700296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