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苑文化 -> 法官随笔

写错字?人类的 偷懒和历史的“乌龙”

发布时间:2015-12-29 16:47:09


    古装历史传奇大剧《芈月传》正在热播,据说芈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大概绝大多数人是因这部电视剧才知道有芈月这个人,也是因为这部电视剧才认识了“芈”这个生僻字,也可能有很多人因为对这个“芈”字好奇而去看一眼电视剧的也说不定。

    笔者要承认之前也是不认识这个字的,还是因为看见同事在读《芈月传》的小说,问了之后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一时好奇百度之后还知道,原来是一个象声词,用来形容羊的叫声的,也用作姓,据说,连屈原、项羽其实都是姓“芈”的。

    对现代人来说,“芈”字比较奇特,但也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成都有位原来姓“芈”的女士就因为迁户籍时打不出“芈”字,再加上很多人都念不出这个字,干脆改姓了“米”。在古代属于贵族的姓,到了现代却因为太生僻而遭弃用,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语言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不认识一些字,读错写错一些字,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有人说,人民币上的“圆”字也是一个错字,还是会让人大跌眼镜的。近日,《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指出,新版人民币上的“圆”字系错用,他的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那么印在人民币上就应该是“一百元”而不是“一百圆”。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敢情我们天天在用的人民币都是“违法”的啊。其实,这个“乌龙”还是人们偷懒的结果,据专家说,作为货币单位的“圆”字起源于银圆的使用,因为银圆是圆的,一块银圆大家都叫一圆钱,但“圆”字笔画多,比较复杂,所以大家用“元”字来代替,其实这是个白字。只不过因为用得普遍,大家都习惯用元作为货币单位了,不仅字典都收入了,连法律都承认了。

    这么一说,人民币上还用“圆”字倒是追本溯源,是正宗的用法。但约定俗成的力量太强大了,估计没有人会在平时写货币单位的时候,愿意去用笔画更多的“圆”字,要不为什么说历史是由懒人推动的呢?

    最近,微信群里大家都在讨论一个经常写错的字,这个字被大家认为是“天下第一易错字”:冒,此字正确的写法是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不少人误写作“曰”或“日”。甚至连《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

    不过也要承认,就算写错了,大概也不妨碍大家的认读,有时候,这就是一种习惯的结果。你总不能回过头去埋怨小学语文老师没好好教你吧,哪个人一生当中没写过几个错别字呢。在这用惯了电脑手机打字的时代,更不会有人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样,会去在意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了。

    在《咬文嚼字》经常指正的错别字之外,近些年,社会上经常有简体字繁体字之争,甚至在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相关的提案和建议。有人总结到:“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确实很形象地道出了繁简字的区别,也颇能让人感同身受。

    有人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阉割”,也有人认为这是文字美学的“凋零”,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发展和人民群众选择的结果,大势所趋,再去“复辟”毫无意义。无论如何,“繁简共存”是事实,怀念历史的同时,也不得不尊重现实。

责任编辑:吕海龙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3700402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