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民法院院长 刁宏震
法周刊:桃城区法院案多人少问题的现状如何?
刁宏震:桃城区法院作为衡水市唯一的市辖区法院,近两年受社会经济形势影响,案件数量激增,办案压力也随之加大。2014年一线法官仅45人,人均结案123件,是全市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的两倍多。2015年的案件数量又有了大幅上升,结案数量占全市11个基层法院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以占全市基层法院13%的人员,完成了全市基层法院25%的工作任务。
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如果依靠传统的办案模式和简单固化的工作思路,显然已不可能完成审判任务。尽管我们采取了“五加二”“白加黑”等连续作战的方式奋力工作,也仍然难以解决案件数量急剧上升所带来的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困则思变”,积极想办法解决现在面临的难题。
法周刊:您是“全国模范法官”荣誉获得者,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是怎样带领全院保障“三化”措施的有效运行的?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刁宏震:我们主要通过精细化的审判管理实现对审执工作的调度和推进。审判管理部门每月对全院案件收、审、执等情况形成一套完整的审判管理数据运行态势表,整套表格共分为16个分表,涉及千余项个人、部门的审执动态数字,形成表格台账,并通过对数据分析研判,使领导班子能够及时掌握全院案件的审执运行情况,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工作改进方向。
我们还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考核指数共涉及9项业务考核内容和6项司法公开考核内容。通过对15项考核指标的统计排名,使每个业务部门和法官明确工作方向和工作中存在的长短板,更加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进一步促进案件审执质效的提高。
法周刊:在“三化”措施运行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支持?
刁宏震:“三化”措施的运行,说到底除了审执方式的改革,还是离不开人员力量的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法院给予了很大支持。
近两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想方设法增加人员进入渠道,从全市政法机关、全区党政机关遴选了16名具备审判资格或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调入法院,并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了8名干警。到2015年10月,我院一线法官增加到53人。同时在区财政支持下,我们还以劳务派遣方式招聘了42名人员从事书记员、法警等司法辅助工作。这些人员的调入、招录也大大缓解了我们案多人少的压力,保障了“三化”措施的运行。
法周刊:在“三化”措施运行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刁宏震:由于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还在试运行阶段,可能在人力资源搭配或者工作衔接方面还有不科学、不顺畅的地方,但是我相信随着一段时间的磨合运行,应该能够显现出这些措施的高效性。当然,我们也会随着制度的运行,不断修正、改进相应的措施。
再一方面,到去年10月,我们法院已经有5名庭长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其他带病坚持工作的干警更是不在少数,长期超负荷、过载量工作给法官身心带来巨大压力。作为基层法院,我们还是希望有关部门在人员编制等方面做出适应形势的调整,让法官职业保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