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院长 傅远平
法周刊: 海沧法院全力促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基于什么考虑?
傅远平:当前,我国正处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当今世界人才、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营商环境的优劣,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率和投融资活动,成为一个地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的关键因素。其中,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重要的评价指标。我们找准这个为大局服务的方向,将法院工作融入到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全局工作中,主动适应,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努力为大局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
积极参与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新类型和复杂疑难纠纷增多,要求我们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推动工作理念、机制、方法作相应转变,增强工作前瞻性、主动性。从这个层面上讲,全力促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我们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不断积累新的经验,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法周刊:你们是如何不断把服务保障国际营商环境建设引向深入的?
傅远平:一是理念引领,时刻关注司法需求,清楚“应做什么”。司法工作既是法律工作也是社会工作。我们坚持法治先行理念,以群众需求、党委要求为关注焦点,通过开展满意度测评、走访、座谈、分析等形式,跳开单向思维,透过外界看法院,多维度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司法需求、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进而审视自身,反思已做什么,还能继续做什么。
二是回应关切,主动先行先试,解决“怎么去做”。我们以全国法院司法改革联系点为平台,贴近审判实际,大胆创新,实现审判有亮点、服务有特色。如迎合大局工作需求,成立了涉台专门法庭,探索台胞陪审员参审、台商台胞参与涉台案件执行、对在台当事人远程视讯庭审等创新机制;高度关注公平透明营商环境对司法公开提出的新要求,依托信息技术深化司法公开,建设网站、微博、微信、户外LED “四位一体”的审判和执行公开平台,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司法环境,取得国内和国际人士的高度信任。
三是丰富内涵,把司法为民作为落脚点,回答“做得如何”。我们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仅全力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平等保护中外各类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还注重从根源上化解纠纷,着力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使更多的商事纠纷得到高效、便捷、经济的解决。同时,坚持延伸司法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取得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法周刊:在服务大局方面,海沧法院将会有哪些新的目标和举措?
傅远平: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发展前沿城市,在“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两大历史机遇面前,全面发力,正进一步构建投资环境国际化的试验区和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先行区。
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我院坚持拓展国际视野,继续突出对台审判,寻找新的增长点、切入点,将品牌擦得更亮。我们将与高校合作,探索创新查明和适用域外法律的工作机制,破解涉台民商事案件中台湾地区法律查明的难题,并进一步拓展对台司法交流合作,推动设立跨行政区划的台商投资区法院,为对台工作大局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支持。
另一方面,为回应市场主体对权利救济便利化和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迫切需求,我院将升级原有的诉调对接中心,通过统筹社会力量,推动设立全区性“多元化纠纷调处中心”,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新设网络调解室,向当事人提供自主网络预约调解的服务等,构建起高效便捷、灵活开放的调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