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慈善事业纳入法制框架,能够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与尊重,更有效地激发社会群众的公益爱心。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生效。该法酝酿十年之久终获法律效力,显示出慈善事业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日益重要性。该法是我国慈善领域内的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开启了“依法治善”的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乐善好施成为弘扬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我国慈善捐款总额由2006年的10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4年的1000亿元人民币,长期性的慈善志愿者达6500万人。另一方面,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不健全、行业自律机制不完善等矛盾凸显,“郭美美”、“‘助学达人’性侵女童”等事件多次引发慈善危机。因此,将慈善事业纳入法制框架,能够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与尊重,才能更有效地激发社会群众的公益爱心。
慈善法强调过程公开,让捐助更加透明。慈善法专章规定了慈善的信息公开事宜,按类别明确了政府机构和慈善组织的公开事项。慈善公开如同司法公开一样,是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慈善信息发布,往往缺乏信息的整合与反馈模式,忽略了捐赠者的主体知情权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参与权。当前,由于善款捐赠和使用渠道的不透明,捐助者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放弃捐赠,让需要帮助的人无法获得救济。同时,部分事件经过包装掩饰,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消费了捐助者的善心。本次慈善法旨在建立慈善主体的双向沟通模式,规定了慈善组织应向捐赠者、受益者等特定对象公开募捐情况、使用情况和内部运作等细节,广泛接受慈善主体监督,为慈善组织戴上“紧箍咒”,促进慈善事业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慈善法维护社会诚信,让捐助更加规范。慈善法规定,自救或救亲人外,以个人名义发起的募捐属于违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前,网络上求助募捐和公益众筹铺天盖地,部分组织和个人借慈善之名,将慈善事业演化为名利场,导致恶性慈善行为。本次慈善法虽仍未完全放开个人募捐,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不禁止本人、家属、近亲属的个人求助行为。这“一紧一松”,其目的是让“有利于不特定的大多数人”原则最大化,回应以互联网为内核的信息化时代发展,彰显法律的人文关怀。此外,慈善失信行为将通过支付令和诉讼方式加以规范,引导组织和个人审慎表态,让诚信原则贯穿捐赠过程。
慈善法强调共享理念,助推全社会进步。慈善法不仅与五大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更是直接体现了“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参与共享经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结构性举措。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的第三种分配方式之一,引导民众爱心转化为社会行动,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能够让群众更好的共享改革的发展成果。慈善法的实施,将有利于广泛汇聚帮扶资源,使更多的社会公益资金和公益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让慈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