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曾问他:“静守时感觉不错,但遇到事情就感觉不同。为何会如此?”王阳明回答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在静守中存养,却不去努力克制私欲。这样一来,遇到事情就会动摇。”王阳明说,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这样才能站得稳,达到“无论静守还是做事,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定”的境界。这就是王阳明“事上练”的精准表述。
南宋中期,有一个叫郭倪的官员,他的价值观只有一条,那就是,世上没有读书人不会的事。他认为,文人带兵,就如老猫捕鼠,手到擒来。所以,他向来认定自己是“大宋诸葛亮”。郭倪甚至在自己的扇子上面郑重地题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屋舍中的墙壁上则写满了“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类赞颂诸葛亮的诗句。实际上,也是在赞颂自己。郭倪的种种行为艺术传到了当时大权在握的权臣韩侂胄耳里,韩侂胄大喜过望。他当时正准备北伐金国,缺一个帅才,于是就任命郭倪为北伐军总司令,征伐金国。
接受重任的郭倪洋洋得意,在地图上排兵布阵,口若悬河。众人都认为他真的是再世诸葛亮。可惜,他指挥的大军只几个月工夫,就被金军打得屁滚尿流,“大宋诸葛亮”更是带头落荒而逃。经过这么一个阵仗,大家也都看清了郭倪“纸上谈兵”的草包本质。
郭倪读书多,满腹经纶,各种真知灼见,常常修身养性,搞得自己和世外高人一样,但他没有“事上练”的经历。事上磨炼,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事上练就是要通过每件事去磨炼自己、锻炼自己,在事上学得知识,总结经验教训,不通过事上去实践,自己永远都不会成长起来,永远都不能学到真本事。我们常说,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学得再多,若是不通过社会实践,其知识永远都是僵化的,因得不到社会实践的检验,正确与否还有待证实。
事上练让理想信念更坚定。平时我们都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但不经历事情无法考验一个人,无法去验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偏离正常轨道,经历过一些事情,接受住了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金钱美色诱惑面前,自己稳得住,不为权力财力所左右,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事上练让意志品德更坚强。遇到困难就退,有了难题就躲,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在做事上、处理事情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原则,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百折不回,急流险滩、万丈深渊都敢闯,不惧威逼利诱,不怕荆棘遍布,一路前行,在事情的抉择上让自己的意志品德更坚强。事上练让素质能力更提升。能力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到实践中去,到艰苦卓绝的地方去,接受大风大浪的洗礼,提升素质能力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靠练,越练越成熟,越练越丰满,多经历、多体会、多历练,这样自己的素质能力水平就会得到快速提升,以适应自己的工作需要和生存需要。事上练让处事方法更灵活。我们有些人在处理事情时往往按老套路去处世,这样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导致当事人上访、上诉,灵活多变的处事方法是需要在实践中磨炼的,多接触事情,尝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不搞一刀切,多在事务中提炼自己,不回避矛盾,不惧怕问题,不绕开困难,学会正确面对,这样就能找到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使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