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定点扶贫县——睢县、宁陵县,提前两年完成贫困县摘帽的历史任务。最高人民法院创建独具特色的“司法+”扶贫模式,25年来的倾力帮扶从未间断。
随着人民法院帮扶的一个个贫困县相继摘下穷帽子,曾经的穷乡僻壤,如今旧貌换新颜。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背后,是那些法院扶贫干部的默默坚守和艰苦付出。
告别了贫困,还要防止返贫,更要富起来!
扶贫,仍在路上;老乡更多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时代记忆:精准帮扶使人心越来越暖
脱贫减贫,记录着这个时代最精彩、最暖心的故事。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严厉打击涉农涉贫领域犯罪,妥善化解涉农涉贫矛盾纠纷,依法加大涉农案件执行力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切,点滴汇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记忆。
人勤春来早,“疫”线春耕忙——
人间4月,正值春耕备播关键时期,各地法院全力做好春耕护农工作,助力“三农”发展。2020年3月17日以来,甘肃省高台县人民法院开展了为期20天的助力复工复产服务春耕备耕司法服务专项活动;4月份以来,江西省樟树市人民法院引导农民科学有序开展春耕备耕工作,确保防疫春耕两不误。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服务和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是司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贵州、西藏以及怒江、临夏等地人民法院积极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老百姓离脱贫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2019年5月,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用24项举措依法服务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11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找准结合点,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司法从不缺位——
山西、四川、宁夏等地法院依法审理农村土地流转、林权转让、股份合作等案件;2019年3月至当年年底,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共同开展“送法进农村 助力脱贫攻坚”活动;2020年3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确保年底前涉贫案件全部办结。
察民情、解民忧。人民法院服务保障脱贫攻坚战的暖心之举,从未停歇——
2019年1月16日,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顺利执结一批欠薪案,为197名农民工追回共计700余万元工资款。当年年末,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案件绿色通道,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和门槛。
在老百姓心中,司法有力量、有智慧,更有直抵心头的温情。
时代接力:逐梦而行的扶贫道路越走越宽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
扶贫干部直接面对贫困群众,是联系帮扶贫困户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
郭彦滨,就是这类“最能打的人”。
青岛海事法院法官郭彦滨,自从2015年来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千佛崖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天起,就燃起了一个脱贫梦:再苦再难也要让千佛崖村甩掉穷帽子,让村民都能致富奔小康。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驻村扶贫的811天,她植根于民,仅休息过80天,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现精准助残全覆盖,提前完成精准全脱贫。她落地全市首家屋顶光伏电站,探索光伏扶贫之路;她创建“精准识别贫困户动态管理委员会”、设立精准扶贫基金,整体对接各扶贫项目,闯出长效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9年4月25日,在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上,郭彦滨的事迹获选“最美人物”案例。这也是全国法院系统唯一入选的人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减贫之路上,活跃着一大批扎根基层、敢于攻坚、以民为先的法院扶贫干部先进典型。他们同心接力,奋勇直前。
四川省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代华达在开江县梅家乡云龙桥村推动产业脱贫,修建泥结粹石路6公里,大力发展青脆李380亩等集体经济,积极引进中药材种植,并在村里打造康养中心;
安徽省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杜辉主动请缨来到东至县胜利镇楼阁村,6年来先后捐助贫困村民5000余元,无偿献血3000毫升,资助失学女童一名;
4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员玉薇为4户贫困户落实低保、小额信贷、产业扶贫、危房改造等各项政策补助10余万元,自己却不幸倒在帮扶群众家中……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犹如一场时代接力赛,没有终点。从全部脱贫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成为新的同行者,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