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审判参阅 -> 法官论坛

法官要有“如我在诉”的境界

发布时间:2022-06-10 09:58:30


    都说法官如同医生,都要“治病救人”,医生要秉持“视病犹亲”的仁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法官也要涵养“如我在诉”的境界,真正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落到实处。

    涵养“如我在诉”的境界,是走好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很多老百姓一辈子或者几代人只打一次官司,老百姓的一次亲身经历胜过一打宣传报道,直接影响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应从法院性质宗旨上把握“如我在诉”。人民法院之所以冠以“人民”二字,是由我国政法机关性质决定的,“人民性”是法院的天然基因和根本属性,法官手中的审判权源自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受人民监督,应深刻认识到法院既是人民性极强的业务机关、也是业务性极强的人民机关,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应以群众评价感受来领会“如我在诉”。法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打官司的。设身处地地想,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疾病,小到头疼脑热、大到开刀动手术,如果在治病就医过程中,医生态度冷漠、言语生硬、简单粗暴,甚至因责任心不强导致误诊,我们会不会心生怨气、牢骚抱怨,甚至投诉举报、媒体曝光?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进“如我在诉”。经过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的洗礼,我们要更好地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强化“案件无小事、事事连民心”意识,紧盯人民群众打官司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用实际行动充实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涵养“如我在诉”的境界,是提升审判质效的重要支撑。案件办理的质量、效率、效果是人民群众体验和评价司法公信最朴素、最直观的三个维度。应把案子审得再细一点。案件事实审查得细不细、法律适用得准不准,直接影响“案件判决公正与否”,应树牢法官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对案件庭审、裁判文书品质进行全面把控。坚持把执法办案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尝试转变传统“坐堂问诊”的审判方式,对重点案件综合开展“现场调查”“实地勘察”,在努力还原客观事实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官的工匠精神和为民情怀。应把进度提得快一点。“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应巩固繁简分流等改革成果,推动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法官应尽力压缩阅卷、送达、开庭、合议、裁判各个环节的办案期限,从严执行审限管理和变更规定,严防超长期案件发生。二审法官应坚持能判当判,避免随意发回,力戒一案变两案、一案生多案。应把法理说得透一点。善于运用司法智慧,践行好善意文明司法理念,在执法办案中尝试一些“败方思维”,做实做细判前释明、判后答疑、文书说理、信访接待,全力辨明是非曲直、释明国法人情,努力既解开“法节”又解开“心节”,让群众胜得舒心、败得心服,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努力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涵养“如我在诉”的境界,是永葆清廉底色的有力保障。人民法官肩负的责任重、面临的诱惑多,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涵养“如我在诉”的境界。应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法官手中掌握着是非曲直、生杀予夺的审判权,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在每次调解、每一件判决中秉持公心,真正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应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民法官行的是定分止争、惩恶扬善的大义,守的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应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义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不做蝇营狗苟之事、不贪蝇头小利,不让法袍沾染点滴“利墨”。应处理好“是与非”的关系。如果忘却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割裂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可能滋生腐败、容易滑入深渊,我们肩扛天平、手持法槌,更应该心存敬畏,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权力、敬畏职业,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用权,在执法办案的方方面面都不碰红线、不越底线。应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一方面要讲法律不讲私情、讲证据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关系,严格执行“三个规定”等纪律铁规,决不能因情徇法、有失公允,更不能因情违法、违规办案。另一方面办案也要讲人情,明白每一个“小案”都连着民心、关乎政治,多用用一线办案法、定期沟通法,把法、理、情有机地融于执法办案全过程,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涵养“如我在诉”的境界,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永远与人民在一起,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案件,我们必将能更好地答好新时代“人民至上”这张考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吕海龙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3703290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