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通过乡试的学子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为酬壮志报国家。而今日,报国无门已成无所事事者的托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非必过“独木桥”已成现实。但亘古不变的是“赶考精神”的传承。
“赶”即追逐,亦有时不我待之意:“考”可广义的理解为最终目标的验收。“赶考精神”在我看来,是永无止境地追求与对美好结局的希冀,是向上求索的目标,也是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行。
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将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考的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面对复杂形式的解决能力与领导一个国家的魄力与胆识。七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赶考精神”在一个个五年计划的脚踏实地中走来,令一个固步自封、了无生机的国度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家,这便是党交给人民的完美答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最坚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正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动力”走在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能推动民族前进,达到考场的是少数精英的引领与大多数普通人的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人民英雄们默默地、有意无意地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在赶考路上。公安局长任长霞在职期间为商丘的公安事业鞠躬尽瘁,其对祖国的热忱与忠诚,便是“赶考精神”的一部分。焦裕禄扎根基层14年,为农业农村工作铸就了“焦裕禄精神”,其上下求索的精神,也是“赶考精神。”李庆军法官坚守初心,病床之上依然嘱托的是工作上的事……一个个“赶考者”为国家、民族交出了不朽的答卷,他们的答卷促成了国家在赶考路上的进步。二十大即将到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招收,千年企盼,今朝圆梦,我们又应该怎样努力答卷?
坚定信念、碧血丹青,做对党忠诚的“赶考人”。“天下之德,莫大于忠”,在中原大地的发展史上,无数优秀儿女以“碧血丹青”的精神挺身而出,一个个光辉的形象,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他们并不是大人物,就是我们身边普通大众的一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的赤胆忠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赶考人”,更加倍感珍惜今日之生活,向先辈们看齐,为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交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珍惜时光、风雨兼程,做坚毅勇敢的“赶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历史之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现正值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省的重要时期,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任务、新挑战,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法院干警,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追寻英雄的足迹,观大势、怀大局、立大志,心怀百姓,情系苍生,用奋斗之路书写无悔法治人生。
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做一心为民的“赶考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国徽高悬,法庭庄严,法者,治之端也。伴随着民法典实施,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已经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挥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作为守护司法的最后一道公平公正防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法律权威的有效手段,在工作中,我们应以扎实的法律功底和发动依靠群众的“枫桥经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法院队伍,守护好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
洁清自矢、克己自律,做清正廉洁的“赶考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公生明,廉生威”。法律的天平在我们的坚守下展现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状,而我们,只要秉持了公心,就等物把握好了内在的天平,大公而无畏。群众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及时了解案件真实情况,在案件处理时,要讲党性,讲原则,正确处理公与私,亲与疏的关系,始终做到一碗水端平;要怀戒备,存敬畏,从抵制一包烟、一顿饭等“微腐败”做起,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清廉形象。
一次次的赶考浸透着我们的汗水和辛劳。能力与本领也得以锤炼。鲁迅先生曾说:“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有一份力,出一份力,不必计较多少。”赶考亦是如此,积土成山而风雨兴。我们亦应竭诚努力。正如古时的先贤,今日之先辈一般,我们也怀揣着理想走在了赶考路上,虽道阻且长,但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赶考精神走向一个又一个考场,完成一次又一次答卷,实现自我价值,为建设法治中原添砖加瓦。
作者:禹州市人民法院 原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