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引起足够警惕和反思,采取切实措施,打击非法招聘,压缩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空间,净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据媒体报道,此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警方捣毁了一个以刷单返利形式实施诈骗的团伙,抓获了103名犯罪嫌疑人,其中竟然包含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近年来,大学生刚毕业就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从而留下案底的新闻常见于报端,涉嫌罪名包括诈骗犯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传销犯罪等等,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究其原因,从社会层面来看,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岗位应聘竞争较为激烈,毕业生的数量又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一些犯罪分子抓住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利用刚毕业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警惕性较低等特点,诱导他们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比如,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1年7月发布的一项专题调研显示,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湖北法院共审理大学生(在校生实习期间及毕业3年内)就业求职涉罪案件95件。根据调研结果,涉案团伙或单位往往有意雇佣涉世未深、初入职场甚至尚未毕业的大学生,通过话术培训、升职加薪等方式,诱导求职大学生以业务员身份招揽客户,成为电信诈骗犯罪链条的底层执行者。
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因社会阅历有限、防范意识不强,对自身能力和社会现状认识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忽视法律风险,即使在工作中发现单位涉及违法犯罪活动,也可能受不良环境和高薪诱惑等因素诱导,或者抱有侥幸心理,难以及时中止犯罪行为,导致犯罪行为愈发严重,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们尚未经历社会磨炼,因求职就业不慎误入犯罪歧途,令人惋惜。
对此,一方面,公安、人社、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应引起足够警惕和反思,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采取切实措施,打击非法招聘,压缩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空间,净化大学生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各学校在校教育也要紧扣“立德树人”总目标,将普法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善于进行案例教学,以案释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就业指导要为毕业生量身打造“大思政课”,加强警示教育,强化以案为戒、以案示警、以案释法,引导广大毕业生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最后,广大毕业生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心中“戒尺”高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态度,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即便不慎犯错,也要坚决果断地拒绝诱惑、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尽早抽身脱离,及时给人生“止损”,避免在歧途上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