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禹州城区到磨街法庭,30公里路程里有一半多是山区公路,驾车需要一个小时。这是一个建在禹州西部山区的法庭,也是禹州市人民法院距离城区最远的人民法庭,地势高低不平,相邻几条县乡道路,环境并不算安静。”
磨街法庭庭长吴鹏需要比别人起得更早,才能保证上班前赶到磨街法庭。往往还没到法庭,手机就响个不停,一天的忙碌从接当事人的第一个电话开始。
到法庭后,来不及喝口水,吴鹏赶紧召集全庭人员,安排今天要做的具体工作。
一起民间借贷案件开庭。因疫情影响,被告在外地无法赶到庭审现场。一边嘱咐书记员准备线上开庭,一边电话联系被告。
“您打开微信,搜索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点开进入……”吴鹏引导当事人联线成功。随后,开始质证、答辩,庭审活动在线上正常开展。经过庭审,查明案情,再组织调解,原被告双方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
庭审刚结束,一个大姐专门从新郑赶来,询问诉讼相关事宜。吴鹏给对方让进庭内,充分说明程序,并互加了微信,告诉对方有什么不明白可随时咨询。
喝口水,吴鹏又带着法官助理赶赴文殊镇。给一个前天撤诉的案件当事人办理相关手续,然后到当地派出所,调查另一个案件被告的相关户籍信息。
赶回法庭,临近中午1点。胡乱吃几口饭,中午是难得的清净时间,可以写判决、出裁定。
下午2点多,一个70多岁的大爷骑车几公里赶到法庭,诉说家庭心酸。吴鹏耐心倾听完毕,给出了解决建议。
把大爷送到法庭门口,又折回将电话号码写下来塞给他,告诉如果得不到解决可打电话,她专门到家里调解。
临近下午4点,吴鹏又联系一个案件当事人,给对方发调解协议。后面还要去几个村里,做调查案件和入户调解……
法庭每天面对的事情繁杂琐碎,作为90后年轻法官,吴鹏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