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名法院干警都要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处境,努力理解当事人的朴素情感与诉求,做到真诚、耐心……”“周一夜学”时,支部书记说道。这让我不禁思考,作为一名书记员,我应该如何做?
“请K021号到13号窗口办理……”大厅里的叫号声响起,迎面走来一名中等个子、50多岁的当事人,“大伯,您是要起诉吗?我帮您看一下材料”。他一边说“是的”,一边把攥得有点发皱的材料重新理了一遍,略显局促地递给我。
为缓解他的紧张,我让他坐下,然后看了立案材料。这是一个劳务合同纠纷案,原告是江西人,被告是本地的,我把材料按照顺序整理好,并帮助大伯复印了缺少的材料,将原件夹好让他带回去保管好。
随着我的安抚,大伯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不禁打开话茬:“施工方把钱给了包工头,但包工头找各种借口拖欠我工资……”说着情绪便有点激动,我赶忙安抚,“您别急,您的材料我看过了,可以立案。”
在我的指引下,大伯完成了材料的填写。因为本案系农民工讨薪案件,我立即跟党员先锋岗窗口沟通,希望为这个案件开启绿色通道。当我把受理案件通知书交给他时,大伯说:“哪里可以给你评价?你们的服务真好,这次我真的感受到了。”
我不禁感慨,这对我来说其实只是日常工作,却能给当事人带来温暖,原来我的岗位可以这么“不平凡”。作为法院窗口的一员,我和我的同事一直践行着“如我在诉”的理念,在面对当事人,特别是遇到与我们父母年纪相仿的当事人时,总会联想到如果我们的父母去窗口办事时,接待人员也能温柔以待。未来,我将继续保持热情的工作态度,不断用优质的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体验感和获得感。